除了看電影,看舞台劇,另一項截然不同的另類觀看模式就是網上直播,這裡所講的並不是大眾認知的電視轉播,也𣎴是一般的免費 YouTube 直播,而是要課金看的演唱會或是綜藝。
現在的表演場地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遠,要看得清楚看得近除非買很貴的門票,還有散場淨是隨人群散去都要花一段時間,如果在亞博還要坐一程很遠的車,於是網上直播是不二之選,還可以一家人安坐家中欣賞節目,不過前提是有直播,畢竟這些都屬於少數。
~ 點連成線,線織成網,點點滴滴,匯聚全域
除了看電影,看舞台劇,另一項截然不同的另類觀看模式就是網上直播,這裡所講的並不是大眾認知的電視轉播,也𣎴是一般的免費 YouTube 直播,而是要課金看的演唱會或是綜藝。
現在的表演場地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遠,要看得清楚看得近除非買很貴的門票,還有散場淨是隨人群散去都要花一段時間,如果在亞博還要坐一程很遠的車,於是網上直播是不二之選,還可以一家人安坐家中欣賞節目,不過前提是有直播,畢竟這些都屬於少數。
除了電影,舞台劇更是我的至愛。
讀書時已愛話劇,當然在學校也有參加劇社,不過是幕後工作,負責催促演員出場。
當時不叫舞台劇叫話劇,表演的團體不多,最出名是香港話劇團,演出地點通常是香港大會堂,買票便要到大會堂排隊,就算後來可以在琴行買也不如現在方便上網買,不過上網都是排隊,有時可以等足大半日輪到便售罄,還要早幾個月買,像現在手上有三套票在手,分別是月尾、八月和十月,而且是電子門票,分分鐘到時找確認電郵都要費一番功夫。
已經不記得看過甚麽劇,唯一一部記得的是萬梓良與區嘉雯的"羅生門",因為坐第一排。
而印象最深刻當然是第一次到演藝學院看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將我帶回舞台劇的第一部是陳志雲在文化中心演出的"主席萬歲",但是好像沒有影相,之後斷斷續續想看其他,但因為那時尚在工作, 根本辦公時間騰不到時間守候著網站買票,而且因為那時滿腦子都是飛、飛、飛,很多時賣票時間飛了,或是演出時間可能飛了,或是有時間都會上網買平機票,總之猶豫之後就是買不到直至發生疫情,疫情時當然沒得看,那麼疫後又沒有計劃要飛,當然就是好好地重拾對舞台劇那份熱愛。
從小喜歡看電影, 可能屋企樓下有間戲院關係,無無聊聊便喜歡看電影,中學時期更兇,自己懂得搭車便去更遠的戲院,除了星期六日外,那時星期三下午不用上課,更多時便會下午去看,貪沒什麼人有空一定買到戲票外,人少更是另一原因,因為很怕人多嘈雜影響看戲。
這樣維持到婚後,另一半對看電影沒大興趣所以去少了,那時如果唔入戲院就無從看戲,只有等當時的電視台播才有得看。
到女兒出世後當然更難到戲院,不過幸好當年有得租 LD看,於是又回復遇到心儀的電影一定租來看,漸漸地租碟沒落便買 DVD,當時甚至與舖頭熟到講聲想要那套電影到貨通知,不過也有和女兒一起入戲院。
到有收費電視及串流平台便不用這麼麻煩,現在除了 now TV外,Netflix、Disney+、 和 My TV Super 安裝了可以看,遇到好的電影還是喜歡入戲院,因為喜歡那種雰圍,最喜歡看早場,原因當然是人少。
自從疫後電影種類的選擇好像多了,不再是獨沽一味的打打殺殺合拍片,而是有深度的社會議題劇情片,還有在網上購買戲票相當簡單容易不用排隊,所以入戲院的次數更多,那些自己不是太喜歡的當然留待串流平台!
茶々不經不覺己經14 歲, 外表好像無大轉變, 但是性格像人一樣越老越固執, 家裡面年資最短, 但是又好像要敬老般遷就.
14 歲了, 身體明顯地有變化, 見到很多時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明明以前一躍而上梳化, 現在怯怯的要試幾次, 家裡多了腳踏給牠上落床, 所以牠都有自知之明盡量避免上床.
最擔心是那些無緣無故的痛, 痛起來又是不知所措, 看過醫生都找不到答案, 有時一日最長差不多三日, 醫生通常都說是老狗的一些徵狀, 比如企得太耐, 所以每次剪毛回來都心驚膽跳, 一定痛一至兩日, 還好 touch wood 直至現在沒有其他大問題, 感恩!但已經做好心理準備.
寫網誌的初心是想記下一點點,待將來忘記時可以喚起一些回憶,所以不單記低旅行的故事,也會記下一點日常,很多時回看一篇篇的網誌,原來曾經發生過那些事情但已經完全忘記了。
最近看了電視劇「十七年命運週期」,裡面剛好有段住隔離酒店的情節勾起不少回憶,原來有這種經驗的人實在不多,但我屋企三人竟有兩人有,講起都有好多共鳴感覺,就像那間鬼魅一樣的酒店,除了check in 時見到生化危機時期的前枱職員外,直至走時再見另一個,你唔會見到任何人,還有走廊每間房門外的那張椅!
似乎在這裡已經不是第一次講信用卡的事,每次都是從短訊得知有不明簽賬而停卡,這幾年都陸陸續續發生好幾次,所以現在自己指定一張卡做網上交易,其他連接自動轉賬的會使用另一張卡,將停卡的麻煩減到最低。
我們使用的信用卡附着短訊提示,每次簽賬都有商號與銀碼發送,今天老公到奇華買月餅後回家發覺有很多奇華簽賬的短訊而且繼續簽賬中,原來買東西後忘記取回信用卡,他即時返回奇華而我便又要打電話給銀行停卡,結果有驚無險所有非我們的簽賬都可以處理。
這裡想說的除了自己大意現在不用簽名的信用卡有多危險要留意外,最想說的現在的銀行為了節省人手甚麽都要客戶上網處理,原來連報失卡都不例外,話說打電話到銀行報失卡要停卡,之前很快有人接聽,一五一十講完原因及卡號外更附帶說明這卡還在簽賬中,但是竟然還要接駁到卡中心,等了差不多二十分鐘才有人接聽,還要再次要說一次情況,就是說這廿分鐘內簽賬還是繼續中,完成所有程序後投訴,他說用網上理財可以即時停卡但是簽的賬便要慢慢再講云云……… !
再說之後的顧客見到卡機上有信用卡而不通知店員而繼續使用別人的,有人甚至是買餅卡,其實已經可以構成盜竊罪,所以我們最壞打算如果奇華不認數的話就報警,在現今週圍都是閉路電視一定可以搞掂,不過就非常麻煩囉!